为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根据《咸阳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家、陕西省关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建设成就与不足
(一)发展建设成就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我校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以“良好”成绩通过专家组考核评估,经省教育厅批准资助进入第二个建设周期。2014年,社会工作科普普及基地获批为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我校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运行良好。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了拟建硕士点学科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6个拟建硕士点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建设任务,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期间,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含横向)403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1051.7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4833篇,其中核心期刊690篇,EI、SA收录125篇,SCI和权威期刊177篇;获得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陕西高校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商洛市科技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奖三等奖6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外观设计专利21项。
(二)存在的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基础学科较强,应用学科较弱;学科分布较散,未形成相互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点尚未突破。
——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学科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重点主干学科成果不显著,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影响力。应用学科发展缓慢,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学科队伍数量不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团队建设凝聚力不强;部分学科学术梯队还未形成,有些学科后继乏人或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科研总体实力不强。科研项目数量不多,经费较少,高层次(级别)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偏少。标志性的科研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成果欠缺。科研基地和团队的建设进展缓慢。
二、“十三五”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适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面向高等教育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咸新区建设、陕西省建设西部强省战略构想,按照“优化结构、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以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硕士授予单位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面向教师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提高科研水平,突出自主创新,彰显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坚持“扶优、扶特、扶需”,进行学科分类指导,推进学科层级建设,探索学科发展组合模式,促进学科开放性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与特色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干,其它相关学科为支撑,部分优势特色学科方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实现部分学科的率先突破;进一步提升省级优势学科的建设水平,强化教师教育和基础学科的特色优势,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使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有明显增加;初步建成与我校学科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队伍,形成较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稳定的学术队伍。获批2-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获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三、“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学科点建设任务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层次。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优势特色,在“十二五”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围绕拟建硕士点学科在全校范围内整合资源,每个学科凝练确定3-5个研究方向,确定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加强学科梯队和平台建设,按照“一流带头人、一流团队、一流项目、一流成果”的目标,使拟建学科建设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争取获得2-3个硕士学位点授予权,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发展应用学科,增强服务能力。围绕学校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应用学科的建设,积极扶持和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特殊需求的学科。开展拟建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工作,每个拟建学科要按照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目标,确定带头人,凝练学科方向,注重应用性科研成果产出。通过建设和努力,“十三五”期间获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体系。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调整部分学科专业,形成以教师教育和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干,其他相关学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学科为有力支撑的学科布局,逐步形成以教育硕士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学科群,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为基础的人文社科学科群,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为基础的工程应用学科群,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和管理学科群,以音乐与舞蹈、美术学、书法学和设计学为基础的艺术学科群。
——加强联合培养,提高能力水平。扎实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多方联系“进站”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力争获批2-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与省内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使学校重点、优势、特色学科都能与有关高校签订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并独立或参与指导硕士研究生,不断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申报硕士授予单位打好基础。争取“十三五”末,独立与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达到50人。
(二)科学研究任务
——增强科研实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培育,不断提升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使学校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在科研立项上有新进展,科研成果上有新突破,保持在省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累计达到4675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奖或省部级一等奖的突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220项以上;发表论文50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00篇,被SCI、EI、ISTP等收录320篇以上;出版专著40部以上。拟建硕士点学科都承担有国家级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加强横向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研究,注重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科研项目合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使横向科研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费累计达到3425万元。充分发挥咸阳发展研究院的作用,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现实问题,切实为咸阳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和咨询意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申请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
——注重基地建设,打造科研团队。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统一规划、促进交叉”的思路,构建科研平台,推进成果转化。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加强省级科研基地的建设,着力构建服务于基础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共享的科研基地。积极鼓励与企业或研究单位联合共建科研基地,争取新增1-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载体,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凝练学术方向,构建学术梯队,加强团队建设。通过把学术水平高、学风好的领军人才选拔为团队带头人,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加强学术合作,重视对外交流。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学术团体、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通过邀请来访、互派专家学者讲学、选派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共同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推进高水平的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各二级学院举办大型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开拓教师的视野,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断拓展学校的国际合作领域,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建立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制度,加大教师参加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职能,负责学校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制度审核、检查考评等。各二级学院成立由本单位党政领导、学术委员、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等组成的本单位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的审定、政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和检查考评等工作,领导和保障本单位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管理。学科建设办公室、科技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负责对学校重点学科、扶持学科、拟建硕士点学科、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等的遴选、考核和管理。通过完善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管理等相应制度,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科研基地和科研团队的有效运行。各二级学院要在人员、经费、工作场地等方面支持本单位学科和科研的发展,加强对学科建设各方面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提升学科层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营造氛围。制定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通过有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承担高层次、高级别、经费多的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学术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科研助手,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形成学校各方支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完善保障学科、科研基地、科研团队建设经费投入的制度,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对各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5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扶持学科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10万元的经费支持。加强对获批省级学科、省级基地、省级团队等配套经费的支持,加强对引进、培养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经费支持。加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明确经费使用范围、管理权限,减化相关审批手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加强基础资源建设投入。加强图书资料、电子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积累,加强信息网络和研究成果资源库建设,形成学科知识储备和知识产权体系。优化整合公共用房资源,合理规划调配、统筹管理,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实验条件。争取建设教学、科研综合楼,切实改善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用房的紧张局面。
(三)加强评价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以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标准为目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年度评估、阶段评估和验收评估等制度。健全完善以科研绩效为导向的科研基地、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评审办法,构建以业绩量化为主的评价体系。调整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突出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职称评审赋分标准和评审体系。通过评价、评审,促进学科建设层次的提升,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建立考核机制。结合岗位聘任工作,构建各岗位聘任的考核目标和年度考核目标,不断强化对教职工的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推动教职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加强对博士科研启动经费使用绩效的考核,强化通过科研启动经费预研,促进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结合单位目标考核工作,不断完善各二级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年度考核目标分配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二级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考核。
附件:“十三五”期间分年度科研指标一览表
科技工作内容
|
2016年指标
|
2017年指标
|
2018年指标
|
2019年额指标
|
2020年指标
|
总计
|
纵向项目经费数(万元)
|
150
|
200
|
250
|
300
|
350
|
1250
|
国家级项目数(项)
|
5
|
6
|
6
|
6
|
7
|
30
|
省部级项目数(项)
|
30
|
40
|
50
|
50
|
50
|
220
|
横向项目经费数(万元)
|
200
|
325
|
550
|
900
|
1450
|
3425
|
获国家奖励数(项)
|
/
|
1
|
/
|
1
|
/
|
2
|
获省部级奖励数(项)
|
1
|
4
|
2
|
5
|
3
|
15
|
获厅局级奖励和协会奖励数(项)
|
5
|
6
|
6
|
6
|
7
|
30
|
新建科研基地数(个)
|
/
|
/
|
1
|
/
|
1
|
2
|
核心文章数(篇)
|
200
|
210
|
230
|
260
|
300
|
1200
|
论文检索收录数(篇)
|
50
|
55
|
60
|
72
|
83
|
320
|
出版著作数(部)
|
5
|
7
|
9
|
9
|
10
|
40
|
申请发明专利数(件)
|
0
|
2
|
3
|
2
|
3
|
10
|
科研人才
|
科技新星、中青年领军人才等2人
|
科研团队
|
每个二级学院培育建立1-2个科研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