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制度 >> 制度建设 >> 正文
咸阳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发布时间:2017-11-03   点击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建设回顾

(一)发展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由2010年的13517人增长到2015年的15437人。其中:本科学生14862人,高职学生551人;培训各类学员37971人次;招收留学生207人。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承担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4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近5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260余项。共有2000余名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被正式录取1200余人,其中近10%被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85”“211”院校录取。本科、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88.47 %、87.82%。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省级优势学科——中国史(历史地理学)考核评估获“良好”等级,经教育厅批准进入第二个建设周期。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建设运行良好,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总资助金额515万元。社会工作科普普及基地获批为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启动拟建硕士点学科建设工作,遴选产生3个支撑学科和3个扶持学科,重点凝聚和培育了11个特色研究领域。新增本科专业16个,目前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6个,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期间,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含横向)403项,经费总额1051.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483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90篇,被EI、SA收录125篇,SCI和权威期刊177篇;获得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陕西高校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外观设计专利21项。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发展。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制度,初步形成了人才引进、团队建设、各类中高端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4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9%。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教授76人,副教授18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4%。入选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1人,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咸阳市“三五人才”5人,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6人,各类省级专家库专家50人。

——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效明显。对外合作交流层次提高,规模扩大。学校与15个国家的32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签订合作协议30份;组织或参加了11个出访团;选派53名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考察、访问和开展学术交流;聘请97名长、短期外籍教师(专家)承担外语教学任务;选派25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东欧独联体国家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2 2”中美双学位项目等各类出国项目。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我校校园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校园基本建设总投资3.2亿元。其中,建设图书楼25000平方米、体育训练馆9597平方米、学生公寓18700平方米,建设标准化操场22140平方米,建设教工高层住宅楼1栋。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16.17万册,电子图书达228000GB。实验室建设投入430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1660.6万元,实验室面积达到25733平方米。完成校园千兆骨干网建设和万兆核心设备改造,完成数字化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提升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依法治校。通过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理论武装,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不足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专业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学科队伍数量不足,硕士学位点建设尚未取得突破;

——科研总体实力较弱,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较少,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水平、拔尖领军人才缺乏;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还不够;

——校园硬件条件不足,还不能完全支撑学校未来发展需要。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强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为我校全面深化改革,助力追赶超越,加快发展,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发布《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陕教位〔2015〕9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等文件,提出实施“双一流”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强高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转型发展,主动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一流学院、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到2020年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是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在高校实施“四个一流”建设计划,发布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政策、计划,提出了加快非省会城市高等学校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非省会城市高校予以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这些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为我校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作为“西咸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的域内高校,我校在提高生源质量,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开拓和推进创业培训、毕业生就业、职业技能开发,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陕西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政府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提升综合发展优势,迫切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成果支持,这为我校加快转型发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带来了新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外部:

——高校之间竞争激烈。陕西省是高教大省,高校数量多,学科点多且布局集中,高校之间人才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的竞争十分激烈。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学科和学术影响力较弱,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标志性成果少,要提高学科建设层次,提升科研水平,实现转型发展,要在众多高校尤其是与同类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获批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有着较大压力和困难。

——转型发展形势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转型发展更加迫切。陕西省发布《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省内多所同类院校抢先加入了转型试点单位。我校要在“十三五”期间加快步伐,实现层次提升、向应用型转型,任务艰巨。

——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师范类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生源的不断减少和国际合作交流的扩大,生源向高等教育优势资源聚集现象明显,国内外高校间生源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非师范类毕业生大量进入教育系统就业,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内部:

——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观念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校发展要求。师资队伍中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整体结构需要优化,学历层次、专业水平需要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均有待加强。

——专业优化调整、建设发展任务艰巨。面对转型发展,我校在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在改造传统专业、培育应用型新专业,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来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色专业、应用型专业、优势专业、一流专业等方面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学科层次提升和科研能力提高困难多、压力大。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学科优势不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强。

——办学经费不足,办学基本条件存在差距。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来源渠道少,学校自筹资金能力弱,需要在创新支持方式,探索政府、学校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筹措社会资金等方面积极争取、多措并举,以满足和支撑学校快速发展需要。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层次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转型发展为突破,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我省“四个一流”建设为契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战略目标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把咸阳师范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未来发展分三步走:

第一步,用五年时间(“十三五”期间),提高学科层次,提升科研水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拥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点,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第二步,用十年时间(“十四五”“十五五” 期间),以建设咸阳大学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将学校建设成地方应用型大学;

第三步,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即在建校60年时,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三)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荣校、特色兴校。

(四)发展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师范性开放性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扩大留学生教育,不断拓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做精做强师范教育专业;巩固新增应用型特色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完善专业布局,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咸阳,面向陕西,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师范类专业优势明显,非师范类专业特色突出,专业布局合理,学科相互支撑的,在同类院校领先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专业群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科研水平明显提升,高水平和标志性研究成果取得突破。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团队涌现的有利态势。主动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主要目标

——办学规模:“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达到300人,独立与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

——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十三五”末,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0—65个,建设校级“一流专业”4-6个,培育省级“一流专业”2-3个,力争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2个,新增3-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争取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在线开放式课程10-15门,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示范课程10-15门,积极争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示范课程。获批省级教改立项10-15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3-5项,争取获得一等奖以上奖励1-2项。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3个。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优秀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争取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建设有突破。加强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基础课实验平台建设,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心)建设获得突破。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每个专业拥有3个以上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500项以上,考研率逐年提升。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5%。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十三五”末,高职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完善高职专业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市场服务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0%。

——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学科建设,形成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干,其它相关学科为支撑,主干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部分优势特色学科方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围绕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凝聚和培育20个特色研究方向。获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3个,争取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成2-3个专业硕士点。

——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累计达到467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250万元,横向项目经费3425万元。开展联合共建科研基地,争取新增1-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每个二级学院培育建立1-2个科研团队。获得省部级科技新星、中青年领军人才等2人以上。争取国家级奖励获得突破,省部级奖励15项,厅局级奖励和协会奖励3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上。力争国家级科研立项3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立项220项以上。全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0篇以上,三大检索收录320篇以上。出版专著总量达到40部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形成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十三五”末,教职工规模控制在13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达到65%以上,引进培养博士100名,其中“双高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10名以上;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实现“121人才”目标,即到2020年,教师中有10名二、三级教授,200名博士,100名教授。培育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奖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与各类荣誉称号的教师10名以上,建设一支50名左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智库队伍。选拔培育5个校级创新团队,力争1个以上入选省级创新团队。选拔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交流,力争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加强与省内外高校交流,充分吸纳优质教育资源,力争每个二级学院与1-2个国内高校进行实质性合作。聚焦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及联合培养人才,每年校、院两级省内外交流不低于20团次。力争国外合作院校和机构达到60所,高水平的合作院校达到5-10所,每年派遣15-20名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培训、考察和学习。加大引智力度,聘请长短期外籍教师数量10名以上,争取每个二级学院聘请有外籍教师。扩大留学生规模,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力争达到300人,五年累计培养留学生达到1000人,每年输送100名左右学生到国(境)外留学、实习。

——校园建设: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扩大校园建筑面积,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完成16#公寓楼建设;规划建设教学科研综合楼,游泳馆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楼;努力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初步建成,校园网出口带宽达到2G以上,主干网达万兆,实现千兆接入,主要教学科研区域实现无线网全覆盖,建立全校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开源节流,加强资产经营管理,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担负文化传承、文化引领、文化辐射的重要使命,加大学校文化品牌和形象示范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建成1-2个省部级及以上校园文化建设品牌。

四、“十三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地、校企合作,逐步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的提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科学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实际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加强专业改造,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提升专业内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增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层次、类型和结构,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和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建成“一流专业”,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训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装备条件。加大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培育高层次、高水平教学成果。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加强教学工作制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估、评价长效机制,完善教学反馈机制。加强网络在线教育研究,建立健全网络教学体系,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化进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科学制定审核评估方案及工作计划,分解评估任务,落实目标责任,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着力推进学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主题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抓好“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工作,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贯穿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科建设主要任务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坚持“扶优、扶特、扶需”,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遴选部分优势特色学科,加大建设力度,力争使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或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求,实现优势特色学科率先突破。

——加强学科考核评估管理,优化学科结构布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探索以“标志性成果+重大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围绕优势特色学科,整合学科资源,打破学科壁垒,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相互协作支撑的学科群。

——加强应用交叉学科建设,推进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应用学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加强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扎实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的申报工作,鼓励二级学院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逐步扩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规模。

(三)科学研究主要任务

——夯实科研基础,增强科研实力。广辟立项渠道,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数量和层次,扩大承担项目学科和人员的范围。加大科研资助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培植,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推进科研基地和团队建设,增加科研成果产出,多出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优化科研工作量化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对科研项目,特别是高级别纵向课题和大额经费横向课题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使科研立项、科研经费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激发教职工科研积极性、创造性。

——加强科研合作,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鼓励以各种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联系,寻找“课题”、联合开展研究、共建合作基地,努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加大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积极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努力与省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四)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机制。制定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做好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聘用、职称评审等工作,使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与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

——加强高层次师资建设,形成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121人才”计划,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特别是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学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突破。大力培养领军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动跨学科、跨校际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高素质学科梯队。全面落实“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青蓝人才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国内骨干访学”等各类扶持培养项目,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力度,积极为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不断优化学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高技术人才培养,构建高能力实践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带头人。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加大工程实验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工程实验技术队伍。

——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高职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建设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五)合作交流主要任务

——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扩大社会合作,加强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加强校地、校校、校院、校所、校企等深度合作。积极做好陕西省实施“中心城市高校与非省会城市高校对口支持与联盟计划”工作,力争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对口支援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深度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及联合培养人才等,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对等对位、互动互补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境)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中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合作办学和交流合作,主动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接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加大引智力度,吸引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合作交流。加大聘请力度,提高外籍教师的数量和层次。大力支持各二级学院、各单位(部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学生出国(境)访学、进修、学习、实习等创造更多机会。

(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任务

——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着力构建教师教育类、人文艺术管理类、汽车机电类等三大专业链群,规划建设汽车、机电、机械等专业实验实训室。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力争在教材建设、创造发明、实用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七)校园建设主要任务

——改善办学条件。修订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优化校园功能定位。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加大基本建设力度,缓解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学生活动、办公用房紧张状况,进一步改善师生住宿条件。开源节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保障办学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办学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动“五个校园”建设。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加强稳定安全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标识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完善医疗设施,推动示范食堂标准化建设,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防疫、基本医疗和安全卫生用餐保障;加快推进校园环境景观工程建设,提高校园人均绿地面积,做好校园节能减排;建设数字化校园,加强校园资源大数据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良好的应用服务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资源共享,使我校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凝炼体现我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为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五、“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党建长效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党员干部培训、党组织活动、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工作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等系列管理制度,制定落实“三项机制”实施细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认真做好党的专题教育活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加强对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群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做好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提高师生员工政治理论修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认真做好稳定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活动,落实稳定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稳定安全预警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重要敏感节点防控机制、重大决策稳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完善校园技防工程,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贯彻《咸阳师范学院章程》,进一步确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全面梳理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明晰各级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利;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界定;规范决策行为,提升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推进信息公开、校务公开;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改革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注重实绩的原则,制定二级学院及机关、教辅和附属单位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分类考核办法。完善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建立有利于产出标志性成果和推进学校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及人员考评体系。

——深化教学、科研和学科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条例、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以及重修等有关文件和制度。积极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科研奖励和资助力度,建立以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和动态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和考核评估制度。修订完善重点学科管理办法,落实专业学位硕士点学科规划与培育工作。

——深化后勤、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后勤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后勤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价,建设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建立师生充分参与的后勤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学校资产运营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学校国有资产权益,促进学校经营性资产收益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三)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校园功能区,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学生活动、行政办公等各功能区相对集中的校园功能布局。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展示学校人文特色。注重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建设节约型绿色校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改善基础条件。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教学、实验、科研的基本建设需要,改善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基本条件。加强数字化校园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索新的教师安居模式,切实改善师生住宿条件,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大力筹措办学经费。提高经费筹措能力,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引导二级学院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增强发展建设的“造血”功能。加强学杂费、科研经费、学校资产运营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办学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    电话:029-33720673

地址:咸阳市文林路咸阳师范学院415号信箱    邮政编码:712000